专家释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相似度80%,附感染防控指南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8日 浏览次数: 782 次

1月16日晚间,武汉市卫健委通报称,1月15日0至24时,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5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

截至目前,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治愈出院12例,在治重症5例,死亡2例。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763人,已解除医学观察644人,尚在接受医学观察119人,密切接触者中,没有发现相关病例。

此前,多家研究机构在基因库网站GISAID联合公布了武汉不明肺炎感染个案的基因排序。香港传染病专家袁国勇依此做基因排序比较发现,与之 接近的是浙江舟山蝙蝠类SARS冠状病毒。

长期研究生物病毒与新发性传染病的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日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就多个社会关注问题释疑。朱华晨称,现有证据尚不能直接推导出蝙蝠即是本次病毒传染源这一观点,而蝙蝠所携带的前体病毒如何基因变异,再传染给人类,应当是调查关键。

一问 :舟山蝙蝠是传染源?

目前尚不能直接推导出这一结论

世卫组织的发布显示,中国有关部门发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nCoV),并于2020年1月7日将之分离,1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信息公布。

对此,世卫组织宣称,“这对其他国家开发特异性诊断试剂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在接受财新网采访时表示,根据病毒基因图谱比较发现,与之 接近的,是浙江舟山蝙蝠类SARS冠状病毒。

一时间,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是舟山蝙蝠一说,在舆论场广为传播。不过,研究上述病毒的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朱华晨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尚不能直接推出“舟山蝙蝠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这一结论。

朱华晨介绍,新型病毒的出现通常有几个途径,一是自然界当中已经存在但尚未检测到的病毒,通过跨物种传播等因素突然出现在人类视野中;另一种是一种病毒发生基因重组、突变、进化,产生新的病原体。

在拿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第一条序列之后,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即开始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经比对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和过往已知的所有其他病毒相比, 高的相似度仅有88%。

具体来说,新型冠状病毒与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发布的菊头蝠(分于2017年、2015年在舟山捕获)所携带的病毒有12%的序列差异;与武汉病毒研究所在中华菊头蝠(于2013年在云南捕获)所携带的病毒有20%左右的序列差异;与2003年的SARS病毒也有20%左右的序列差异。

从进化起源和病毒的亲缘关系上来说,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的相似程度为80%,因此应归入“SARS样”或者“类SARS”的冠状病毒。它们与SARS同属于2b组的Beta冠状病毒。

不过,上述研究结论并不足以直接推导出传染源。朱华晨说,虽然与浙江舟山蝙蝠类SARS冠状病毒仅有12%的序列差异,但蝙蝠所带的前体病毒(包括已经发现的舟山及云南样的病毒),如何通过进一步适应、重组、变化,并通过密切接触或暴露传给人,这是目前亟需了解的问题之一。找到人类感染的直接源头与动物宿主,才能从根本上切断传染源与传播链。

朱华晨进一步解释称,由于生物体的行为和表型是由基因和基因表达所决定,如掌握病毒的基因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这一病毒可能会有的基本行为、与其他病原体的亲缘关系,以及它进化的来龙去脉。“如果发现及公布更多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可以以此进行分析,推测出该病毒如何通过进化、重组或者其他的方式,获得感染人类的能力。”

杭州美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专家释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相似度80%,附感染防控指南

二问 :蝙蝠为何常成为病毒宿主?

与生物特性相关,但直接攻击人类机会不多

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现和传播,也让蝙蝠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团队曾在学术期刊上发文称,在云南发现一群SARS样冠状病毒的中华菊头蝠,通过测序继续比对,发现该SARS样冠状病毒与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具有高度同源性。

据朱华晨介绍,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也是蝙蝠,但MERS冠状病毒疫情是由骆驼直接传播给人所导致,而埃博拉病毒和尼帕病毒,虽然偶有直接由蝙蝠传染给人的病例,但更多的则是通过猴子、猩猩和猪,间接传给人类。

二十年前,科学家就已调查发现蝙蝠是多种病毒的天然宿主,携带多种多样的病毒基因库。为何蝙蝠会携带大量病原体?就此,朱华晨解释,这与蝙蝠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在其看来,“蝙蝠”是个很笼统的俗称,正式的学名应该叫做“翼手目”。本身的遗传多样性非常大。“我们人类只是一个物种,但蝙蝠有一千多个种,它能够携带多种类的病原体,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出奇的事。”

朱华晨说,除种类繁多外,蝙蝠生活习性独特,又喜欢群居,其免疫系统也较为特殊,比如能携带多种病原体,但自身并不发病。而庞大的种群,也保证了病原的长期流行和维持。

此外,蝙蝠会飞,这可以让它带着很多种病原体迁徙。朱华晨说,“因为蝙蝠可以实现长距离的迁徙,跨越地理上、物理上的障碍,所以它能够更广泛地传播病毒。蝙蝠的寿命又比较长,存活久,这让它们有更多机会把自身携带的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

以往,蝙蝠通常生活在野外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朱华晨认为,由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对自然界的入侵,导致越来越多的病原体暴露在人类面前。

但即便如此,蝙蝠直接攻击人类或者直接接触人类的机会并不多,朱华晨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蝙蝠与人类之间应存在着其他的中间宿主。

“好比SARS冠状病毒,它的天然宿主是在蝙蝠当中。但实际上它是通过果子狸、獾等小型哺乳动物,被带到了野生动物市场,进而感染到从业人员以及吃野味尝鲜的人们。”朱华晨提醒,野生动物或家禽、家畜等活体动物,与其他动物的交互史并不清晰,接触它们有可能令人感染罕见的病原体,暗藏危险。

据此,朱华晨建议市民注意个人卫生,尽量不去接触、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接触活体家禽、家畜,从业人员也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当接触动物后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尽早就医及做好隔离。

杭州美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专家释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相似度80%,附感染防控指南

三问 :病毒是否具备人传人能力?

不排除有限人传人可能,但持续传人风险较低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多地已有个案。部分案例中,曾出现家庭群组感染的情况。不过,卫生部门认定,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2020年1月5日,武汉市一名61岁女性出现发热,伴有寒颤、咽痛和头痛, 8日,与5名家庭成员跟随一个16人旅行团从武汉直飞泰国。

卫生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患者在发病前曾时常前往武汉当地的生鲜市场;但并没有去过已发现大多数病例的华南海鲜市场。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网1月15日消息,在41宗病例中,大部分患者曾到过华南海鲜市场,有五名患者属家庭群组个案,一组是两夫妇,另一组是父子和侄儿。

夫妇的个案中,在市场工作的丈夫先发病,妻子没到过市场,但在丈夫发病后数日也发病。三人个案中,父子和侄儿一起生活和经营店铺,病发时间相近。

1月15日,武汉市卫健委发文称,现有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大多数病例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相关,少数病例否认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史,个别病例曾接触过类似病例,目前未发现社区传播。

在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休市后,武汉市卫健委称在市场内采集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目前,检测结果发现部分样本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同时,对其他市场也进行了初步调查,尚未发现与感染来源有关的线索。

朱华晨介绍,到目前为止,华南海鲜市场内销售的各类水产、家禽、野生动物等都无法完全排除“嫌疑”,但具体什么是真正源头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在其看来,从泰国的输入性病例来看,患者并未去过华南海鲜市场,但去过其他生鲜市场。“活动物会携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而且未必会表现出相应症状。当人类经常有机会去接触它们,如果刚好在免疫能力比较低下的时候,或者是遗传上刚好存在一些薄弱、敏感因素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其中的某些病原体所感染。”

判断病毒是否具备人传人的能力,需要通过流行病学特征与接触史、病毒序列特征与进化关联性,以及人群的传播模型进行分析。朱华晨说,通常来说,如果出现家庭聚集性病例、医院内感染,或者是社区性暴发,就要高度怀疑是人传人的可能性了。

前述的三人个案中,三位患者都曾在市场上卖东西,有可能都暴露在同一个感染源里。但在另外一个案例中,妻子并未去过市场。“丈夫先感染病毒,再传给这位妻子,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所以说目前不能完全排除这一病毒人传人的可能性。”

对此,武汉市卫健委称,现有的调查结果表明,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杭州美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专家释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相似度80%,附感染防控指南

四 :感染防控指南

预防或限制感染在医疗环境中传播的感染防控策略包括:

1、早期识别和感染源控制

临床识别包括尽早识别患者并立即将其与其他患者分开放置(感染源控制),是快速识别疑似nCoV 感染患者并进行适当隔离和护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及早发现疑似病例,医疗机构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医务人员高度临床怀疑

2)机构档案问卷

3)在公共区域张贴告示牌,提醒有症状的患者告知医护人员。

4)促进呼吸卫生是一项重要的预防措施。

5)疑似 nCoV 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安置,并迅速采取额外的感染防控措施(飞沫和接触隔离)。

2、对所有患者均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和呼吸卫生;根据风险使用个人防护用品(PPE);防止针刺或锐器伤;规范安全的医疗废物管理;患者护理设备和织物的环境清洁和消毒。

确保下列呼吸道卫生措施:

1)病情允许,为疑似nCoV患者提供医用口罩

2)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鼻子和嘴巴

3)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执行手卫生

4)个人防护用品(PPE):合理、正确以及始终使用有效的 PPE 和恰当的手卫生也有助于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有效性取决于其长期和充足的供应、有效的员工培训、适当的手部卫生以及个人依从性。

5)确保始终如一地正确执行环境清洁和消毒程序。用水和清洁剂彻底清洁环境表面并使用医院常用的消毒剂(例如次氯酸钠)是有效且不可少的步骤。按照安全的程序管理织物、食品服务用具和医疗废物。

3、对疑似 nCoV 患者实施经验性的额外预防措施

3.1 疑似 nCoV 患者的接触和飞沫隔离预防措施:

除标准预防措施外,所有个人,包括家庭成员、访客和医务工作者应采取接触和飞沫隔离预防措施

将患者放在通风良好的单人间。自然通风的普通病房应达到160升/秒/患者;

如果没有单间,将疑似 nCoV患者集中放置;

病床间隔至少1m;

尽可能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护理,以减少由于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而造成传播的风险;

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参阅口罩说明书,确保口罩紧贴面部,当口罩潮湿或被分泌物污染,及时丢弃);

佩戴眼部/面部防护用品(例如护目镜或面罩);

穿戴清洁的,非灭菌,长袖的防渗隔离衣;

佩戴手套;

使用一次性物品或专用设备(如听诊器,血压袖带和温度计)。如果患者间需要共用设备,请在患者每次使用之后进行清洁和消毒(如,使用 70%的乙醇);

避免用可能被污染的手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

除非医疗必要,否则请避免将患者移动和运送到病房或治疗区域外。使用指定的便携式 X 射线设备和/或其他重要的诊断设备。如果需要转运,请使用预定的运输路线,以 大程度地减少对工作人员、其他患者和来访者的接触,并为患者佩戴医用口罩;

确保运送患者的医务人员按本节所述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并保持手部卫生;

在患者到达之前尽快通知接收单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

限制与疑似 nCoV 患者接触的医务人员、家属和来访者的数量;

记录所有进入患者房间的人员,包括所有工作人员和访客。

3.2 为疑似 nCoV 患者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的空气隔离预防措施:

某些气溶胶生成的操作过程与增加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有关(SARS-CoV 和 MERS-CoV),例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确保HCWs执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

使用具有相同防护性能的防微粒口罩,至少经 NIOSH 认证的 N95,EU FFP2 或等效产品;戴上一次性微粒呼吸防护器时,请务必执行密封检查。请注意,如果佩戴者的面部有毛发(胡须),这可能会影响面罩的正确佩戴。

眼部防护(如护目镜或面罩);

干净、无菌的长袖隔离衣和手套;

如果隔离衣不防渗漏,请使用防水围裙,以防体液渗入隔离衣。

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操作;如,自然通风时空气流量至少保证160 L/s/患者,或负压病房则每小时至少要进行 12 次换气(Air changes per hour,ACH),并使用机械通风控制气流方向。

将房间中的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绝对 低限度。

4、行政管理

预防和控制 nCoV 传播的行政控制和政策包括:

建立可持续的感染防控基础设施和活动内容;

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照护患者的人员教育;

建立规范和制度来早期识别可能由 nCoV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鉴定病原体;

防止人群聚集,尤其是在急诊室;

为有症状的患者提供专门的候诊区,并妥当安置住院患者,提高医患比;

提供和使用正规的设备设施;

医疗机构为所有诊疗操作制定全面的感染防控政策和程序规定-重点在于在医务人员中监测可能由 nCoV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以便及时提供医疗帮助;

对医务人员操作依从性的监控;如必要的持续改进机制。

5、环境与工程控制

其中包括基本医疗设施设备。这些控制措施旨在确保医疗机构内所有区域通风良好,以及环境清洁。每个可疑患者与其他患者之间应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这两种控制措施均有助于减少医疗保健期间许多病原体的传播。

参考
1.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uring health care for probable or confirmed cases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infection. Interim guidance. Updated October 2019.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csr/disease/coronavirus_infections/ipc-mers-cov/en/
2.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and pandemic-pron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 WHO Guidelin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Available at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112656/1/9789241507134_eng.pdf
3. How to put on and take of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putontakeoffPPE/en/.
4.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Available at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9/9789241597906_eng.pdf.
5. Natural ventil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care setting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health/publications/natural_ventilation/en/index.html.
6. How to perform a particulate respirator seal check.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respiratorsealcheck/en/.For the latest information, please consult the WHO coronavirus web page at http://www.who.int/csr/disease/coronavirus_infections/en/.
7. Hui DS. Epidemic and Emerging Coronaviruse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nd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lin Chest Med. 2017 Mar;38(1):71-86. doi: 10.1016/j.ccm.2016.11.007
8. Tran K, Cimon K, Severn M, Pessoa-Silva CL, Conly J. 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 and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to healthcare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2012;7:e35797.
9. Essential environmental health standards in health care.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8.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water_sanitation_health/hygiene/settings/ehs_hc/en/index.html.
10.Jefferson T, Del Mar CB, Dooley L et al. Physical interventions to interrupt or reduce the spread of respiratory virus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1, 7:CD006207. Available at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14651858.CD006207.pub4/abstract;jsessionid=074644E776469A4CFB54F28D01B82835.d03t02.
11.Laboratory biorisk management for laboratories handling human specimens suspected or confirmed to contain novel coronavirus: Interim recommendation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sr/disease/coronavirus_infections/NovelCoronavirus_InterimRecommendationsLaboratoryBiorisk_190213/en/index.html
12.WHO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third edition.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biosafety/WHO_CDS_CSR_LYO_2004_11/en/
12.新京报:专家释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相似程度为80%,持续传人风险较低:http://news.ifeng.com/c/7tIylZAL7Bs